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在线留言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素材中心>>历史素材>>历史文本素材

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

资料类别素材

文本素材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5 (立即充值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学科历史

使用年级高一

上传人weihuige@163.com

更新时间2010-12-23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解读】1978年12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时,全党在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上统一了思想,但在具体的开放政策实施及突破点上仍然意见不一。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力排众议,主张在毗临香港的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起四个经济特区,以此为试点,以点带面进一步带动全国沿海城市的开放,启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对接。1980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创建,随后其他三个特区也相继开

特邀主编老师 魏会阁 点评:

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精选历史材料与名师解读,值得下载!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资源难易程度:★★★★★★★★★★★★★★

成套相关资源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