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试题中心>>语文试题>>语文单元测试试题

语文:4.13《劝学》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4)

资料类别试题

单元测试试题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教材版本语文版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二

上传人xingstar101@126.com

更新时间2010-3-26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 知识归纳总结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查看更多成套相关资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