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在线留言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教案中心>>语文教案>>语文备课教案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

资料类别教案

备课教案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立即充值

教材版本无版本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二

上传人lzm_1128@163.com

更新时间2011-4-20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 更多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从容说课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共三段。第一段,写石钟山得名缘由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及其可疑之处。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接着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并由此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第二层,写访问寺僧。第三层,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第二层,从两方面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特邀主编老师 李子明 点评: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资源难易程度:★★★★★★★★★★★★★★

成套相关资源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