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2007年考研政治世经6大重点终极预测2007-4-20 8:51:00 阅读 参与讨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备考预测   一、国际形势与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主要是中东和朝核问题)   (一)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备考预测
 
  一、国际形势与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主要是中东和朝核问题)
 
  (一)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
 
  1.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各种地区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地区性军事冲突和战争趋向缓和,导致直接对抗的紧张状态很多通过和平的方式得到缓解。
 
  2.当前国际形势局部战争、紧张、动荡。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仍然很多,世界热点地区(如中东、朝鲜等)、热点问题不时出现,因民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在一些地区、国家间的军事冲突依然存在,加上近来美国频繁地对外用兵,这些都表明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现实的威胁。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增大。
 
  (二)中东问题
 
  1.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
 
  “大中东民主计划”主要是美国力图在中地区推行民主化改造。布什政府认为阿拉伯政权的专制与腐败以及人们对美式生活方式的嫉妒和对西方自由价值观的愤恨,是中东地区动荡、反美的主要根源。“9·11”事件后,美国的外交、安全与世界政策发生质变,从寻求稳定转变为以“民主”和“自由”对抗“专制”统治及恐怖主义,计划以广泛和长期的改革来触动中东政治、社会以及精神领域的问题。“民主”和“自由”,是布什“大中东计划”的核心内容。
 
  2.新中东计划。
 
  黎以冲突7月爆发以来,布什政府公开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声称这是“一个新中东诞生前的阵痛”。所谓“新中东”是针对“老中东”而言。“9·11”事件后,美国就在中东地区推出了“大中东民主计划”,其初衷是借“民主”手段来“改造”中东,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打击“恐怖主义”,在中东实现“美国人领导下的和平”,以确保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和石油利益。
 
  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纵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是希望以军消灭真主党武装,并随后消灭哈马斯武装组织,推翻哈马斯领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美国企图打造一个“反伊朗”国际和地区联盟,并引诱叙利亚放弃与伊朗的结盟,转而投入美国的怀抱。这个联盟的目标是孤立伊朗,在推翻伊朗现政权前尽量减少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就是美国企盼的新中东。
 
  3.中国对中东问题以及巴以问题的政策主张。
 
  中方对中东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第一、建立互信,恢复和谈。
 
  第二、重启“路线图”计划,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第三、积极谋求实现中东全面持久的和平。
 
  第四、国际社会应加大促和力度。
 
  (三)朝鲜核问题
 
  1.朝鲜宣布进行地下核试验。
 
  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朝鲜此举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2.朝鲜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坚决反对。
 
  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实施核试验发表声明。全文如下:10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为此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3.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决议。
 
  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 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同时,决议强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应严格履行义务,有关各方应保持克制,不要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继续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争取尽早恢复六方会谈。决议排除了授权使用武力的可能,未对朝鲜实施全面制裁,并表示将视朝鲜遵守决议情况调整、暂停或取消对朝制裁措施。
 
  4.朝核危机考验国际核不扩散体制。
 
  朝鲜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朝鲜曾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其做法对国际防扩散努力造成了双重的负面效应:不仅损害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也恶化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使旨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和国际核裁军进程遭受挫折。
 
  作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1970年3月正式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防止核武器扩散和推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大多数缔约国创建无核武器世界的共同意愿。包括朝鲜在内的190个国家在签署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明确承诺:有核缔约国不向其他国家转让核武器,无核缔约国不制造核武器,也不接受任何制造核武器的援助。
 
  2003年1月,曾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核计划的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使朝鲜重返国际核不扩散体制进行了不懈努力。直至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朝鲜缔结的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关的保障协定仍然有效。但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2006年9月举行的第50届常会有关文件确认,自1993年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一直不能全面执行1992年同朝鲜缔结的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关的全面保障协定。朝鲜作为自1985年以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从未允许原子能机构核实其核材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曾在提交机构大会的报告中说,“朝鲜的核活动及它通知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树立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并因此继续对防止核扩散制度的可信性构成威胁”。
 
  朝鲜半岛的这一事态发展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缘政治背景。朝鲜在中国等有关各方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和平解决和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过程中进行核试验,无疑对该地区无核国家构成了现实的军事威胁,并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地区军备竞赛。
 
    二、大国关系中的中美、中日等关系
 
  (一)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调整
 
  这一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进行的,反过来又会加速多极化进程。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是战后世界政治的最重大变化,各大国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都对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国之间的首脑会晤空前活跃,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伙伴化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同冷战时期相比,大国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科索沃战争和“9·11”事件后,大国关系再度深入调整,大国关系进入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新的发展时期。多种战略力量交*互动,强调各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协调矛盾、发展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美国谋求主导世界的外交政策产生制衡作用。
 
  (二)西方大国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大国之间,冷战时期的联盟关系继续得以维护,但矛盾有所增加。
 
  (三)中美关系
 
  1.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始终处于一波三折的状态。中美之间虽然可以寻求战略协调,发展非对抗性的关系,但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的任务还很重。
 
  2.中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冲突。
 
  中国与美国的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战略,一个是经济利益,一个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美国要保证它在亚太地区及全世界的主导地位,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并在冷战后得到加强的,也是它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尽力保证的。美国的战略是保护它在全球的利益,而不是只针对中国,这与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战略是不同的。它只把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对手进行防备,如在对华军售问题上的种种作为,就是出自这种考虑。从目前的情况判断,近期我们不会与美国发生大的战略对抗。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影响的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增加,美国要维持一个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秩序、架构,没有中国的合作是很困难的。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共同利益格局,使得谁也不会轻易主动去破坏目前这种局面,这是一个稳定器。
 
  (2)经济上,尤其是贸易上的争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反映了经济贸易结构上的差别,但是,这也掺杂了政治的因素,如人民币汇率问题。然而,这还是可控的。
 
  (3)至于中国在地区中的作用,尤其是东亚、中亚地区合作的发展,牵动了美国的神经,但是,这些合作并不是反美的,我们不是在拉反美集团,只要找到与美国对话的机制,就可以缓解。中国的影响增大是一个事实,美国也必须接受。
 
  3.美国不会改变接触加遏制的对华基本政策。
 
  主要原因是:第一,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戒心难以消除。一方面,美国认识到无法遏制中国崛起,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出于维护霸权主义、反共心态和地缘政治等方面需要,又对中国感到不放心。美国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战略文件,仍将中国视为经济上的“竞争对手”,军事上的主要潜在对手。为了遏制和防范中国,美国计划在提高反恐作战能力的同时,发展主要用于对付大国威胁的高科技武器系统,其中包括发展远程轰炸机、进攻性潜艇和太空武器系统;建造更多的新型驱逐舰、航空母舰;装备F/A22等先进战斗机等。
 
  第二,美继续加强对中国的围堵。一是不断强化在我周边的军事部署。二是继续进行针对我国的军事演习。三是美国正通过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的联盟关系,发展与东盟、印度、巴基斯坦和蒙古的军事关系,在我国周边构筑围堵中国的“自愿联盟”体系。四是通过反倾销、技术壁垒、知识产权诉讼、阻挠中国的正常商业收购、限制向中国出口、限制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权益等手段,阻挠我国经济发展。今年2月出台的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3月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文件表明,只要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不变,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变,美国的上述做法就不会改变。
 
  第三,美国利用台湾牵制中国的做法不会改变。美国对台海政策基本构想,仍然是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并以保持台海现状为借口,不支持中国统一。
 
  因此,对中美关系不可过于乐观,建立摆脱“零和”思维、实现“双赢”的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实非易事。应对和化解美国对华遏制政策,促其采取积极对华政策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继续走以发展经济为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二是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中美关系不仅取决于美国的对华政策走向,而且取决中国于自身的发展。
 
  4.2006年4月20日,胡锦涛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12个友好团体举行的晚宴并发表题为《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重要讲话。就发展中美关系提出的主张是: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把握机遇,开拓思路,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基础;恪守原则,履行承诺,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密切磋商,迎接挑战,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正确看待和处理彼此的差异。
 
  (四)中日关系
 
  1.日本由于在战略上与美国结盟,其对华关系必然服从于美日同盟的大格局。在现实关系中,由于中日两国是近邻,经济上或政治上都互有所求,所以经过调整和外交努力,两国在1998年11月确立了“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方针。日本政府确认日中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美日合作新指针”的制定,日本政府审议通过存在严重问题的历史教科书,日本官员一再参拜靖国神社,表明中日两国成为真正友好合作的伙伴还需要努力。
 
  2.中国与日本的战略利益与冲突。
 
  目前中日间出现的问题有多种因素。有历史认识问题,也有现实利益冲突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一下子冒出来?从日本方面说,对中国发展的认定是一个问题。中国发展的势头太猛,超过了日本的接受力,日本担心中国的影响和作用。日本认为自己的高增长时期已经过去,又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对以前所受的耻辱进行报复。因此,日本尽力拉拢美国对付中国崛起,这使中国人很愤慨。
 
  历史问题是难以回避的,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处理不好会不时突现出来。现在,历史问题实际上是政治关系的一个反映。对中国人来说,不能笼统说反日,中国人不是反日本,而是对日本政府目前的所作所为愤慨、反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和日本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迅速,贸易额约2000亿美元,投资规模也很大,有着很大的共同利益,谁也离不开谁。一个稳定的、合作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利益,这是大局。
 
  尽管两国政治、文化、国民认知差别很大,不可能拉得很近,但是,出于大局利益,两国关系不能太恶化,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合作。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仅我们有意愿也不行,需要日本政府对中日关系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具体的落实措施。应该说,现在还在积聚关系改善的条件。对中日关系既不要太悲观,也不要希望出现奇迹。
 
  3.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10月8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胡锦涛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积极评价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进入新世纪,就在中日关系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迈进的时候,由于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安倍先生就任首相后,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胡锦涛说,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不仅关系到两国的发展和利益,也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中日双方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审视和把握两国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坚定不移地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胡锦涛说,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尤其要加强能源、环保、信息通信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要扩大人员交往。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议会、政党、团体、文教、青年等方面的往来与合作,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第四,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
 
    三、发展中国家与南南合作(中非合作)
 
  (一)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从第三世界的崛起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表现在:
 
  1.逐渐改变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了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2.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3.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显示了巨大威力。
 
  4.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5.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大。
 
  (二)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存在着种种差异和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即推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有时也称“独立自主政策”。其基本内容是:
 
  1.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这是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对外政策的本质。
 
  2.积极反殖、反帝、反霸、反种族主义,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3.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采取对各国都有利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三)南南合作的意义和形式
 
  1.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南南合作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的先声,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整体性南南合作的开始,1973年的石油斗争是南南合作政治与经济结合的典范,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使南南合作的影响不断扩大。80年代,南北对话陷入僵局,南方国家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并寻找多种合作形式。90年代,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从6国扩大到10国,并加强了经济、政治、安全、文体合作。非洲一体化开始起步,拉美的南方共同市场于1995年正式启动,等等。
 
  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第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当前,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士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是主流。
 
  2.南南合作的意义。
 
  第一,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四)胡锦涛在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的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团结坚持互利共赢
 
  7月16日,胡锦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了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和刚果(布)六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战略高度审视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此,他提出要开拓创新,深化南南合作。应该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应该坚持互利共赢,不断拓展经贸合作领域,促进合作方式多样化,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应该互尊互鉴,倡导开放包容精神,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元化。
 
  (五)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
 
  第十四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肯定了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不结盟运动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要求成员国之间进一步加强团结与合作。把多边主义作为基准,反对美国实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谴责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入侵、支持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政府,并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封锁。承诺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
 
  中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和不结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等问题上的看法:不结盟运动一直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重要机制、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渠道、对国际事务施加影响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发展中国家目前已成为多边主义的积极倡导者,是世界和平、和谐与共同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中国支持不结盟运动通过改革,发挥潜力,焕发更大活力,以更加灵活和主动方式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让世界更多地听到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本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让一个在冷战时期诞生的组织重新焕发了活力。占联合国成员国总数2/3的不结盟成员国团结起来,将会是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六)中非合作:中非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下帷幕。中非共同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双方的共同愿望,符合双方利益,有利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互助,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和谐发展。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上所说:“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合作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4日发表声明说,本次峰会为中非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构筑和推动南南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说:“北京峰会是南南合作的一个重大发展,对促进南北对话,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是双方互有需求的合作,绝不是某些人散布的所谓“新殖民主义”。中国在合作中十分注重提升非洲自主发展能力,注重对非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胡锦涛主席宣布的八大政策措施,立足点和出发点都在于此。
 
  如何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胡锦涛主席在峰会讲话中总结了四项原则,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中非关系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
 
  中非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有助于中非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对加强“南南合作”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非在国际事务上加强磋商和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加速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某些大国在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加强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非探索新型的合作道路,通过人才培训和促进能力建设,在为非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的同时,也为“南南合作”开辟了一条新路。而没有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社会就谈不上真正的和谐和进步。从这一点讲,中非加强合作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具有深远意义。
 
    四、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一)传统安全威胁
 
  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热点走向和平解决的进程,大国之间一度纷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重新抬头。最明显表现在: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1)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有共同之处,即都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2)9·11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紧锣密鼓地对外用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有显著战略意义而它以前又无法控制的地区,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这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的状况下,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恶性膨胀。
 
  (3)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就要努力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作好,霸权主义是凭借实力在世界上横行霸道,只有实力强大才能有效地遏止霸权主义。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力量。中国国防建设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常需要,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和挑战。中国的发展,是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发展。
 
  2.某些国家大幅度增加军费,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从而导致了大国之间出现了高科技军备竞赛的局面,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9·11”恐怖事件后,美国锁定“邪恶轴心”,执意要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3.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
 
  (二)非传统安全威胁
 
  1.冷战结束以来,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就目前来说,恐怖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2.现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与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有密切的关系。
 
  3.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和磋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4.中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的主张。
 
  ①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
 
  ②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是反恐的核心。国际社会要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反恐斗争营造良好的环境。
 
  ③普遍发展与共同繁荣是反恐的基础。在反恐方面,应标本兼治。只有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
 
  ④加强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是反恐的保障。应倡导相互尊重,和睦共处,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反恐绝不可加剧民族矛盾、宗教仇恨、文明冲突和人民隔阂,而应成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新契机,对话与融合的新起点,共同进步和繁荣的新动力。
 
  ⑤推动和深化国际合作是反恐的关键。
 
  5.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斗争为何“越反越恐”?
 
  近年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斗争之所以成效不大,甚至“越反越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对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认识不正确,将它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反恐的方法不对,不是全球合作,而是采取单边主义的办法;不是综合治理,各种方式的配合,而是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上美国反恐动机不纯,往往以反恐为名行霸权之实,且奉行双重标准,助长了恐怖主义的气焰。
 
  恐怖主义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反对恐怖主义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武力反恐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认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反恐战争,它就注定会失败。
 
    五、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以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一)中国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力量
 
  1.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中,中国是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平衡力量。
 
  2.中国是推动世界多极格局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多极世界格局的一极。
 
  3.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世界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中国的外交努力
 
  1.中国永远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同力不断增强,一个日益发展的中国在国际上怎样展示它的力量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除极少数国家、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地提出“中国威胁论”以外,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及其人民由于对中国了解不够,也担心日益发展的中国不能按照国际规则办事,进而对现存的国际关系体系、地区和世界权力结构造成强烈冲击,影响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永远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2.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
 
  (1)中国一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政策。中国永远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在国外派驻一兵一卒,中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中国发展了,市场更加广阔,吸收外国商品和对外投资的能力增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就大了。
 
  (2)中国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融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将信守自己的承诺,按照公认的国际规则办事。
 
  (3)中国政府和人民致力于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主张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通过集体磋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谋求现存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逐渐得到改革和调整,中国国力有限,但努力有所作为,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4)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重大危机和热点问题的外交斡旋,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做出了贡献。
 
  3.中国致力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
 
  (1)中国认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其对外活动除了对本国人民负责外,还必须对世界人民负责。谋求本国利益不能损害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不能把本国利益凌驾于世界人民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之上。
 
  (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集体安全的中心。中国致力于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反对某些国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擅自对一些国家动武,积极推动科索沃危机、海湾危机、阿富汗问题和伊拉克战争问题回到联合国框架内进行解决。
 
  (3)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势头明显。中国努力推动世界各国批准和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维护和遵守《反弹道导弹条约》,防止外层空间军事化。中国还积极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进程,支持在普遍参与和非歧视性的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国际防扩散机制。
 
  (4)中国主张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002年9月中国向联合国交存了中国政府核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核准书。
 
  4.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说话算数。
 
  (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1.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
 
  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依*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2.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意义。
 
  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于增强综合国力。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这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国家集团构成威胁,相反,它大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符合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对外政策方针,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要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我国的对外政策主张与各国人民的进步意愿结合起来,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
 
  4.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致力于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推动共享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促进世界普遍繁荣;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倡导世界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致力于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
 
  (四)“中国威胁论”及其错误
 
  1.“中国威胁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威胁论”是在1990年左右出笼的,这种论调一度在美、日和东南亚地区甚嚣尘上,至今仍时有显现,对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主要内容有:
 
  “中国经济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将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
 
  中国军事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以后,军事实力必然增加,会走上军事扩张之路。
 
  中国文明与意识形态威胁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将对西方产生威胁。
 
  2、“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及错误。
 
  “中国威胁论”思想的实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口中国威胁,为自己扩军备战,出售军火谋取巨额利润。应该看到,真正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威胁的,不是发展中的、爱好和平的中国,恰恰是那些“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对此,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威胁论”是没有任何道理和依据的。从经济上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像有些人估计得那样强大,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很难说会对其国构成威胁。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对世界的威胁,反而对世界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中国经济发展会对世界各国带来好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向世界提供巨大的市场。如果中国经济不发展,反倒会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威胁。试想,一个拥有十三亿贫困人口的中国会对世界造成怎样的冲击。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从军事角度看,中国的军事预算是有限的、低水平的。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也永远不会称霸。
 
  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构成威胁,不在于它发展快慢、是否强大,而根本上在于它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六、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及其在曲折中发展
 
  1.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说来,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
 
  (1)历史地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大趋势。
 
  (2)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
 
  (3)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是多极世界的主张者。可以说,美国的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违背人民的意愿,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
 
  (4)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谁也离不开谁。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为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
 
  2.但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前,美国凭借其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障碍世界多极化进程。
 
  3.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简单否定多极化趋势是不对的。我们也要对实现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有正确的估量;盲目乐观或者放弃斗争也是错误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化发展趋势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二)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
 
  1.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2.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从目前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绝对实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是其他国家和力量所无法与之相比的。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单边主义外交,逆时代潮流而动,谋求构建单极世界,为多极化进程增添了极大障碍。
 
  3.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过程。为此,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对世界多极化发展要有足够的认识。由于多极化进程中充满单极化与多极化的较量,而建立多极格局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真正能对霸权主义形成制约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所以多极化发展进程有时也会出现曲折,甚至有时单极化暂居上风。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7-4/1519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