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Ⅱ卷)第47题(命中15分)2019/7/4 10:56:00 阅读 参与讨论()

喜讯: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Ⅱ卷)第47题(命中15分)

喜讯: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Ⅱ)

解说图片

(命中15分)

【高考真题】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Ⅱ)第47  15

          https://www.ks5u.com/down/2019-6/9/3700664.shtml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答案】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试题解析】1)根据“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得出其是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根据“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得出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根据“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得出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从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等角度去概括。

 

【命中试题1

陕西省西安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https://www.ks5u.com/down/2019-5/26/3690421.shtml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冯梦龙,苏州府吴县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身名门世家,崇祯三年(1630)考中贡生。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整理和创作了大量著作,其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领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以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幢憬。冯梦龙十分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三言》传到日本,对扶桑的通俗文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冯梦龙的文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生活的时代背景。

【答案】1)成就: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将晚明通俗文学发推向高峰,并影响到日本;关注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渗透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作品涉及当时社会各方面,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2)时代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观念发生变化;社会对政治统治和思想压制的不满。

【解析】1)成就:据材料“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整理和创作了大量著作,其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等信息可知,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据材料“‘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三言》传到日本,对扶桑的通俗文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等信息可知,将晚明通俗文学发推向高峰,并影响到日本;据材料“冯梦龙十分重视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等信息可知,关注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渗透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据材料“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领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等信息可知,作品涉及当时社会各方面,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2)时代背景:据所学可知,冯梦龙生活的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适应市民阶层的通俗文学大量涌现;同时明中后期政治腐败,人们对政治统治和思想压制的不满。

 

相关资源: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