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四中介绍
浏览:20948次

    遵义四中始建于1915年,当新文化以风卷残云之势荡涤中国封建残余的时候,遵义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应运而生。 遵义女师的学生,能从深闺到学校,从家事到国事,从“女诫”到“当今学术”,“从周官六礼”到“文明结婚”,获得了较大的解放。首任校长朱季瑜,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日本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反封建的意识,极力推行新文化,“往古箴铭,当今学术,一喜从新授”。他治理学校,借鉴国外管理方式,注重整体、统一,倡导友爱、合作。女师学生着统一校服,常自行组织课外文体活动。女师制定的校训“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继承了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又注入了新时代团结友爱和合作的精神,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新风气。但是,它毕竟刚从封建的硬壳中挣扎出来,其主要内容是破除封建伦理道德和秩序,教师多为前清廪生,学生也是刚从私塾中走出来,教和学都在摸索和积累中.后经女中到县立中学,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各种制度逐步完善。县立中学成立后,招收了高中学生,学校规模扩大。特别是一批高质量的教师的进入,对县中校风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在县中任教的教师多是遵义比较著名的教师,如赵乃康、朱穆伯、乔建秋、李精治等。此时正值浙江大学西迁遵义,又在浙江大学聘请了十多位教师。这些教师“ 有的缜密谨严,有的弘论博微,有的生动形象 ”,教学都很严谨、很敬业。再经傅梦秋、张有民等校长的严格精心的治理,学生已形成较浓厚的学习风气,自觉早读,自觉组织起来上晚自习,主动探究问题,普遍成绩良好,升学的人数较多。浙大与县中开展广泛的各种活动,它“求是”的优良校风,对县中校风的形成更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到了县中的中后期,教师敬业,学生勤勉,校园生动活泼的良好风气已经形成。
  1953年首批成为贵州省重点中学,是贵州省德育工作先进校、贵州省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优秀示范校、贵州省示范高中。学校南临遵义会议会址,东望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秀丽湘江绕校而过,校园环境优美,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在九十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勤奋求实、文明活泼”的校风,“勤学善问、扬长进取”的学风,“敬业爱生、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开放式办学、立体化育人”的办学特色。校园依山而立,傍水而居,与山水相融,采天地灵气,遥感凤凰山的苍劲,近伴湘江河的柔美,绿意沁人,桂香四溢,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学校始建于1915年,前身为遵义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几经更名,直至1952年定名遵义第四中学。
  遵义四中办学历史悠久,深受着享誉全国的“沙滩文化”的影响,受过浙大校风的熏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教风笃实,学风厚重,教学质量高。
  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规章健全、管理到位。学校建有宽带校园网和全塑胶运动场,教学和生活设施齐备,功能齐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规章健全、措施具体、管理到位,坚持跟踪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管理和服务。
  学校的文化节师资精良、学科配套、治学严谨、热爱学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8名,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57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15人,7位英语教师曾赴美国、英国等国留学,已获硕士学位教师2人,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师多人,多人担任遵义市教育学会各学科分会理事长、理事,1人兼任遵义师院客座教授。广大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治学严谨,热爱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人才辈出,精英遍布世界。海外创业取得成就的博士辛克昌、辛克昭兄妹,政界领导马文俊,作家石永言,诗人廖公弦,任教清华大学的博士金峰、金焱兄弟等都是从遵义四中走出去的栋梁之才;在读清华大学博士王为之,在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李彦韬,奥赛获奖免试入读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罗孜、骆书娜、龙飞、严昊、冯振兴等都是四中的优秀学子。
  质量优良,人才辈出。学校长期奉行“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培养特长、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的发挥,着力造就创造型人才。学校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近几年有8位学生奥赛获奖并免试保送清华、北大等名校,重点大学上线率和本科以上上线率列全市首位。。在2004年开始的全市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我校已连续三年获得教育教学质量奖,2004、2005连续两年获一类学校第一名,2006年,我校高考在入口成绩居第二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出口成绩全市第一的好成绩。优良的教育质量:学校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音体美各项比赛居全市之冠,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有346人次获国家级、省级等次奖,15人代表贵州参加全国决赛获奖并免试就读北大、清华等大学。2004年 重点大学上线率49%,本科上线率90%。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狠抓学科课堂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了个性特长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学校音乐、舞蹈、美术活动小组、体育运动队、合唱团和科技、学科兴趣小组以及文学社团定期开展活动。每年举办学生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 学歌咏比赛等,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充分展示,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