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2009年高考山东卷第19-22题命中6分(语文)2009-6-20 11:01:00 阅读 参与讨论()

知识点相同,考查内容相似

高考试题: 2009年高考试题——语文(山东卷)

 

命中试题:   09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6):现代文阅读 

命中分数:6

命中展示:高考资源网试题命中报告表(山东语文6分).doc


高考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21.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9. 民族感情、写作动机、诗歌前景、中文现状

 20. (1)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2)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就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

21.(1)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2)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才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

22.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


 


命中试题:


网络暴戾与臣民文化

吴毅 

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大,网络表达越来越成为中国老百姓公共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与此相伴随,网络上的言语不负责和情绪化渲泄,甚至语言暴戾,也日见显著。

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说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而网络暴戾却也是这种开放与自由的副产物,如果民主化建设要的就是这种正负效果的相生相抵与相克相消,那就正好授人以柄,给“需要被管”的说法提供了论据。结果,我们会发现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一任暴戾泛滥,将可能重新培植暴力与激进,而进行管控,又可能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两种情况,都对渐进深化的政治改革十分不利。

我在3月5日的专栏文章《我看30年之政治变化》一文中,曾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变化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做过分析,其大意是说这种变化主要围绕经济与社会的开放而发生,又主要服务于市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既是充分肯定,也陈其不足,即认为从今往后,基于政治自身的变革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已经注意到,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打破权力无所不在的垄断,但垄断的消解却未必一定会自动产生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

中国网络公共化表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因为这种日益强大的能力,让各种实名或匿名的意见表达挣得了一片天地。然而,这种应运而生的公共空间虽然对现实产生了影响,其效应却仍然迂回曲折,以致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呈现反差。正是这种反差,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可以借此孕育发酵,并获得响应。而且,往往现实表达的成本越高,网络表达的热度就越高,相应,网络暴戾的程度也就越高。

道理很简单,要求一个带有情绪的发言者恪守理性.包容与责任,那是很有些苛求。而且,对于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人来说,简单往往比复杂,概念往往比分析,叫骂往往比说理,批判往往比理解更具有影响力,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叫骂与泄愤充斥于网络。

其实,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也都或多或少地有,它其实是一种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恶搞,是众声喧哗中看谁音量大的比赛,也是管控社会一旦闸门松开后所势必会产生的现象。

所以,治理网络暴戾,并不是要一味对其删节,而是要以现实中日益健全和开放的表达作替代,让公民在实名.且受到充分法律保障的现实环境中自由发言,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合作,包括建设性批判的精神。而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失却影响力。

基于此,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其实。古代贤君已经知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道理,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公民社会的发育,才是消解和战胜各种激进主义的至上之道。

人类的政治史早就说明,理性与建设性批评是一个社会公民文化成熟的标志,而冷漠与暴戾的并存或两极摆动,则是臣民文化的双生子,后者除了营造被动的顺从,还同时培植情绪化的逆反,而从臣民到暴民,其间也并不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所以,理性.温和与忠诚,从来就是开放与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思想意志的集中,最终只会让权力意志自身受到损害。

1.下列各项中对“网络暴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暴戾”是一种充斥于网络的极端化思潮与情绪表达。

B.“网络暴戾”是一种不需要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恶搞,变现为叫骂与泄愤。

C.“网络暴戾”是臣民文化的产物,它一定会促成人们从臣民到暴民的转变。

D.“网络暴戾”是一种激进主义的表现,它会营造被动的顺从,同时培植情绪化的逆反。

【题型分析】客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重要概念的含义。

【试题解析】由最后一段“而从臣民到暴民,其间也并不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这句话可知,原文说的是“从臣民到暴民的转变”并不太困难,并非是“一定”,转述原文信息有误,语气太绝对。

【参考答案】选C

2.下列各项不属于“网络暴戾”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经济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使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却也产生了副产物——“网络暴戾”。

B.“网络暴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

C.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反差,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孕育产生。

D.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

【题型分析】客观题,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试题解析】D项讲的是治理网络暴戾的正确方法,与题干不符。

【参考答案】D

3.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能任暴戾泛滥,那将可能重新培植暴力与激进;也不能进行严格管控,那定会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两种情况,都对渐进深化的政治改革十分不利。

B.网络暴戾的程度高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中表达的成本高,治理网络暴戾,要以现实中日益健全和开放的表达作替代。让公民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

C.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彻底消失。所以,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

D.思想意志的集中,最终只会让权力意志自身受到损害。所以,理性.温和与忠诚,从来就是开放与自由选择的结果。

【题型分析】客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A项,“那定会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有误,应为“可能”。 C项,“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彻底消失”“彻底消失”错误,应为“自然就会失却影响”。D项强加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 B

4.为什么说“网络暴戾是管控社会一旦闸门松开后所势必会产生的现象”?

 【题型分析】主观题,重点考查文章信息筛选能力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要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两个角度思考。从第二段“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说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而网络暴戾却也是这种开放与自由的副产物”第三段“ 中国网络公共化表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及“以致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呈现反差。正是这种反差,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可以借此孕育发酵”倒数第二段“ 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等句可以做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社会的开放与自由使得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

 ②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

③ 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呈现出的反差,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可以借此孕育发酵。

 ④现实中的表达不够既安全和开放,正当的表达机制没有建立健全。  

相关资源: 2009年高考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