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实施人性化教育(包训国)2008-2-19 11:18:00 阅读 参与讨论()

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实施人性化教育
浙江 包训国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管,教师越来越难当了”。根据他们的逻辑,教师难当的原因是学生难管。那么,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难管呢?应该怎样采取有效性对策,从而实现人性化教育与管理呢?

一、陈旧的教育方法已不适应今日的学生

    所谓陈旧的教育方法,是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命令、压服、甚至体罚。说实在话,这种教育方法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确实很管用,但是对于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信息无处不达的现代社会的学生,就不怎么管用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影、电视,尤其是电脑、手机(小灵通)等信息传播工具迅速普及,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而且,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因此,与过去的中学生比较,今天的中学生在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最主要的变化是心理特点方面的变化:他们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自我中心,“惟我独尊”;要求民主,反对说教;独立性强,逆反心重。
    1.知识面广,思维活跃
    过去的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渠道少,除了课本知识,知道的课外知识不多,往往迷信权威,盲目崇拜老师。而今天的学生课堂之外,通过课外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无所不在的信息渠道,获得了大量而丰富的课外知识。因此,他们的眼界较为开阔,思想比较活跃。在家里,往往他们懂得的父母不一定懂得,因此,对父母的说教,往往不以为然;在学校,教师讲的道理,他们往往心存疑虑,另有想法,说了不听,听了不做。
    2.自我中心,“唯我独尊”
    今天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有的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是百依百顺,导致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吵大闹。这样,就逐渐养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惟我独尊”,好象别人都得为他服务。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是与同学不够合作,听不得不同意见,批评不得。
    3.要求民主,反对说教
    过去的学生,由于所受的家庭教育比较专制,且课外获取的知识少,思想较封闭,他们对于自己应有的权利一般也没有清醒的意识,或逆来顺受,或敢怒而不敢言。而今天的学生,相对来说知识面广、量多,思想活跃,大多数学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应享有的人身权利和各种民主权利。他们强烈反对教师的一味说教,要求教师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行动自由,给他们说话的权利。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他们往往认为是限制他们自由的“枷锁”。他们有意见、有怨言的时候,如果教师引导不得法,正确的意见不但听不进去,甚至与教师顶牛、对着干。
    4.独立性强,逆反心重。
    中学阶段,是学生青春发育期。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成人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精力充沛,想要象成人一样参与成人世界的活动,希望获得成人的确认、尊重和信任,要和成年人处于同等的地位,享受同样的权利。这时期,学生渴望独立,也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因为独立意识的强烈,对他们独立意向的任何限制、干涉,他们都十分敏感和反感,甚至抵触。但他们毕竟还不成熟,还有幼稚性和依赖性,还不能完全独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管理。很显然,教师的管教和学生强烈的独立需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冲突,这就是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会导致逆反行为。过去的中学生也有独立性和逆反心理,但远没有现今的中学生强。因为今天的中学生无论在知识、思维、个性的张扬、民主的意识上,都是过去的中学生远远不能及的。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疏远老师,他们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有的转而在同龄人中寻找倾诉的伙伴,有的只好封闭自己的心灵。他们会象“殖民地人民”一样,开展“争取独立”的斗争,要求老师松开双手,让他们自由飞翔、自我发展,所以,有时连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也听不进去。而事实上,他们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把握人生方向的程度。
    学生这些突出的心理特点充分说明学生变了,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还墨守成规,坚守过时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又怎能不难管、不难教呢?传统压服、说教式教育只能是“压服——产生逆反心理——再压服——逆反心理增强……”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学生与教师完全对立。我们为何不能采取沟通交流的方法,实现“沟通交流——逆反心理减弱——再沟通交流——逆反心理再减弱……”这样的良性循环呢?如果我们教育的方法得当,把“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则学生丰富的知识面、旺盛的求知欲、对创造性活动的强烈兴趣、较强的独立性、自信不都成为他们成才的有力推进器了吗?
那么,怎样针对现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呢?

二、今日的学生需要新的教育管理方法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变“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的关键是教师应该着力实施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把学生当“人”看,承认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建立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教育观念已与新的形势格格不入,必须彻底抛弃。现代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任何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作为指导,都是不灵的。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只有首先做到“以人为本”,既认识到学生是享有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的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又认识到他们正在成长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正确指导的受教育者,还要更深刻更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在充分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只有这样,你的教育才能被学生所接受,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人性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众所周知,“教育有方,但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符合现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所接受,能取得良好效果,都是好方法。不过,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成熟期,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人做事,必然会出现与教师的离心倾向,于是同学的影响力上升,教师的影响力下降。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高中生“长大”意识更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于是本能地拒绝长辈的干预、不愿与教师交流。因此,解决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打交道
    为了化解逆反期学生的抗拒心理,教师应该痛痛快快地、而不是依依不舍地放弃“命令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像清朝的辫子一样,过时了。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有平等的态度,不要假平等,而要真平等。不仅在语言上平等,更要在行动上、内心深处的平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多换位思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心。教育方法上,则应采用“商讨式”或“研讨式”为主。
    2.用对待朋友和同事的方式与学生谈话
    我们在与同事、朋友相处时,是需要相互尊重和技巧的;对同事、朋友,不仅不可能说教,更不可能随便发脾气,而且会主动想办法与之沟通交流,把握分寸,考虑效果。为保证做到真正的平等,教师应该要求自己把学生当作单位上的同事、甚至是朋友。这样,与学生相处交流自然会注意、研究讲话的时机与方式。促膝谈心,甚至窃窃私语,怎么可能不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商量的语气、和蔼的口吻,怎能不令学生感动?一当学生与教师形成了朋友式的深层交流,学生就不会再把教师的要求与建议就当作一种压抑,相反,却能体会到教师是真心地在帮助他,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3.“有限满足”,“抓大放小”,尽量“放权”
    人在青少年时最想追求独立,争取“解放”,摆脱家长和教师的管制,干什么都想自己试试,不想大人干预。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应该给予“有限满足”,那些学生有把握有能力自己去做好的事,坚决交给学生自己去管。不必大事小事,事无巨细,样样包办。当出现原则问题时,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方法,往往讲究方法和策略比讲究原则更重要。因为,方法不对,伤了感情,原则再正确也无法执行而变得很苍白了。学生如果犯大错误,就决不能为了维持感情而迁就学生,因为大错误的后果往往终身无法弥补,当然,处理的过程中,仍然得讲究方法和艺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情景交融,这样加上平时的感情铺垫,学生也会慢慢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改正错误的。
    4.承认“代沟”,求同存异,互相尊重
    学生与同龄人无话不谈,却常常与教师无话可谈,就其原因之一,就是师生之间的“代沟”。教师与学生由于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兴趣爱好自然有差异,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承认这一点。青少年学生最喜欢新奇事物,有些可能正是教师看不惯的。教师都是从学生过来的,对这种情况经历过,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为了消除“代沟”,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保有共同语言,教师不妨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如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体育明星,教师平时不妨多了解一些;犹如,年轻人喜欢过“洋节日”,教师不妨一道参与其中,乐学生之所乐。最理想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心原来也是年轻的”,跟教师同样可以无话不谈,与教师交流同样会愉快。同一个话题,学生与教师谈话的收获,往往远远大于与他同龄人交流的收获。
    5.集中治理,不零敲碎打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学生有问题,不要随口批评,零敲碎打,因为学生最烦的就是“婆婆嘴”。事实上,我们大人也一样,谁愿意时不时听些唠叨?学生小不如意时,教师要有雅量,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小毛病教师可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即使学生屡犯不改,也不妨允许它暂时存在。俗话说:“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得”。这就是,小事情,要冷处理。等事情过去了,专门谈话,集中治理。即使还一时解决不了,也别忙着“限期整改”、“强制执行”,因为学生口服而心不服,只能带来阳奉阴违的结果,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6.提前取得共识,多打预防针。
    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应该事到临头再向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你希望他如何,就应该提前与学生取得共识;你不希望他如何,也应该提前与学生讲清道理。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学生已经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再跟学生“针锋相对”地交锋,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恨你甚至离开你。有预见性的教师,应该争取把各种坏事都制止在发生之前。
    7.承认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有错就改
    学生尽管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教师也不可能是“事事通”、“常有理”。当师生有冲突,学生不服气的时候,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有错,学生是否有道理。如果是教师的错,教师要勇于承认,敢于纠正,不要怕迭面子,为学生树立有错就改的好榜样。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人性化教育,以学生为本,平等对待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真诚地与学生交流,那学生就不难管了,教师也就不难当了。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2/4957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