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解读08语文高考大纲和二轮复习建议2008-3-12 9:19:00 阅读 参与讨论()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镜像与转载

2008年语文《考纲》,与近年来比较,稳中有,变中创新,日趋科学、合理与完善。语文《考纲》仍分为五大部分: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试、题型示例。

一、2008年考纲的新变化:拼音、文字范围扩大,作文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与2007年相比,2008年语文《考试大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语言知识和评议表达”题中,识记要求“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两点均删除了去年“常用”的限制(去年表述为普通话常用字、常用汉字)。

【解读】该变化意味着考生的识字量将有所加大,虽然不会考繁、难、偏、怪字,但考查难度有可能会增加。

2.在“表达应用”中,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从去年的最后一项,调至倒数第二项,且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述

【解读】这说明在今年的高考中,强调了审题的准确,强化理解能力的考查。加入“生动”二字将考查上升到语文素养层面。这要求考生要开阔眼界,复习时融入时代感鲜明的素材,这一点与新课程的理念完全一致。这不光体现在仿句题中,还体现在写作、阅读题中。

3.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识记中,①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表述是将去年的两条表述合为一条,更加简洁明了,不涉及实质性的变化。

4.在“写作”的考查要求中,今年增加了星号注解: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下面划了一个线,

【解读】高考大纲首次提出要对错别字扣分,引导考生规范书写。200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前日出炉,在第6页最底下一行,用比正文小一号的字体写着“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专家解释说,该要求打了条横线放在最下面,有3种可能。一种是自主命题的省市自行选择是否在全卷扣分,一种是没有硬性规定,可以不用扣分,还有一种是只在作文中扣分。过去高考的考纲对错别字扣分没有明文规定,却有关于错别字的试题。但是,在作文评分细则中有不成文的规定,每错3字扣一分。

此项附加规定的出现,是针对现在网络文化和基础教师的现状的。现在小学更关注动口动手,开始弱化认字,忽视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中学阶段过分依赖电脑,错别字、病句、标点不规范的比较多,这些对使用汉字有很大影响。据以往高考来看,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因错别字失分较严重,10名考生中因错别字失分的至少有2名,“少的只扣一分,一般集中在2~3分,多则上十分”。

“加大对错别字的扣分力度,实际是加大了对考纲中要求的字音字形的考查力度。按今年的规定,如果错别字扣分上不封顶的话,不少考生为此扣的分可能增加到7~8分。”试卷基础知识部分考错别字,考的是大众易错的字,但对错别字扣分考的则是学生自己易错的字,所以考生在这两部分都要做好准备,“不过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因为是从文章中找点答题,所以写错别字的可能性比较小,考生也不必太过恐慌。”

我们建议广大考生,除了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外,还可将自己平时经常错的字专门搜集起来,训练自己写对写规范;老师从现在开始批改作业和试卷也要更仔细,将学生的错字指出来,以帮助改正

二、二轮复习建议: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养成规范、回归课本

第二轮复习应在继续巩固基础的同时,对突出的问题要逐一攻克,要掌握答题技巧。备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基础、阅读以及写作三个部分。

1、夯实基础:

(1)语言知识,尤其是字音和字形两个考点,20006年没有“常用”的限制,2007年增加了这一限制,今年又取消了。这无疑增大了试题的难度。但并不意味着考生要钻研冷僻字、繁难字,仍然有引导考生不追求偏题怪题,多关注常用字,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的意图。我们认为,主要关注课本中出现的那些稍微有点生僻的字词。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Ⅰ。

具体地说,要分板块,重点突破。“零敲碎打”的识记基础,就是说,每天、每周、每月都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复习。在记背中动手,有不少同学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明明背诵的时候没有问题,但是自己在默写的时候却出了错。

①语音认读、汉字识记两题要注意训练的数量,只要量的积累到位,并不时回望,解决此问题不难。

②成语一般在运用中明确它的用法,一些褒贬两用的成语要注意。

③病句。要熟记6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④标点符号选题要在运用中明晰规则。

这个阶段,可以把曾经做过的题目再回头重做一遍,标点、病句、实虚词的用法,这样的题目多练习,错过的题目再重新做,练习中记忆和熟悉语感。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做好课本实词、古今异义、固定格式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的一些归纳梳理。要以近两年的高考题为本,除了弄懂词义、会翻译句子外,还要能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需要适量做题、培养语感、总结规律。

很多人喜欢传统的人物传记,因为这样的文章往往条理清晰,见事见人。而评论题往往比较深奥,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现在,高考文言文的选材也突破了史传文的限制,开始关注“唐宋八大家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而且那些议论性的散文往往是学生的薄弱项,老师要加以训练。

2、提高能力 :

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先要准确理解有关鉴赏术语的含义,然后阅读一些鉴赏文章,再尝试答题,总结答题思路,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方向性的错误,保证得分率。

(1)语言表达(主观题)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从去年的最后一项,调至倒数第二项,且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述。这说明考点更加注重从能力上考查,内容也将是多样的,但一定是突出实用性,如往年要求考生写颁奖词、对联、公益广告词等,这都要求考生在复习时注意关注生活,真正发挥语文的工具功能,在表达时要特别注意今年新增的要求。

“准确,鲜明、生动”就材料的时鲜、表述的准确,力求突出语言素养的提升的定位要求考生更加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观”。

(2).诗歌鉴赏。“三看”即看题目和作者,看题材和体裁,看注释。“四步”即第一步要分清体(题)裁,第二步要体会意境,第三步要明辨手法,第四步要咀嚼字词。

近几年的考试中,侧重于比较阅读的考查,这类题容易拉开档次。比较点不容易找。现在不少同学知道某些鉴赏术语,但找出来的点风马牛不相及,和诗词产生脱节。老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注意结合原诗,找出比较点。

诗歌赏析的选题范围也很大,唐诗宋词不在一枝独秀,明清诗歌和散曲乃至唐以前诗歌也偶有入选的。诗歌鉴赏要留意从整体赏析一首诗歌的新动向。

(3)现代文大阅读(散文,偶或小说阅读)。注意不同体裁的整体阅读。高考散文大致分为写人叙事类、文化哲理类和抒情言志类,每类散文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名家散文或是时文(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散文》《美文》等等,以增强语感和文化积淀。

整体把握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还有的同学要多加训练自己的表意能力,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不要有偏差。因为在答题过程中很多人不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晰,有的人说不透。因此,在训练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捅破这层“窗户纸”。

另外,新课标《大纲》的能力层级比现行全国《大纲》多了“探究”一项,另外,更加强调“鉴赏”的整体性。因此,要关注新课标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的试题命题特点和趋势。再有,湖南卷的“文章赏析”题也要引起关注。

3、养成规范:

作文。近年来,高考作文向限定材料作文回归,审题难度无疑比话题作文大。作文的审题必须努力做到“切合题意”,一要抓材料关键词,理顺逻辑关系,揣摩出题意图。并要读清题干要求,选择恰当文体。最后阶段还应加强答题规范性、技巧性训练。高考阅卷时,我们发现在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题中,有的考生因超过字数而扣分,有的因作文不写标题而扣分,有的因字数不够而扣分。究其原因,是答题欠规范、缺乏技巧所致。很多考生把时间花在不会做的题目上,反而丢了会做的题目,结果得不偿失。

作文要全面训练各种文体,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构思新颖、见解独特的作文,以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既是新形势下复习备考的需要,也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在中学生的作文实际中,存在一种较普遍的不良现象:一味追求选材、手法和语言的新、奇、特,而忽略对文章立意的推敲、斟酌和提炼,要舍得在立意上下功夫,应做到“袖手于前,疾书于后”,也就是说要认真研读、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或话题的内涵,从而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要做到立意高远并不难,无非是在文中自然、真切地表现爱国心、父母恩、师生情、同学谊、奋斗志、英雄气等,一句话,表现、弘扬真、善、美。当然了,文章不是不可以写假、恶、丑,但关键是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看待社会的阴暗面。

今年的考纲对作文的能力点的要求没有变化,但2007年较2006年变化较大,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知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也许对广大备考师生有借鉴作用。

2007年的《考试大纲》比2006年对写作的能力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原来有“词语生动”“文句有意韵”的提法,很笼统。现在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一方面降低了难度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写作语言的表达能力的重视,体现了反对追求华美,追求词藻堆砌的不良文风,要求考生努力做到语言与内容的统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2007年的《考试大纲》在写作的“丰富”一项中,多了“论据充实”四个字,这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的。虽然“论据充实”是写作议论文的必备素质,但今年进一步加以明确,体现了对议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考试时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具有此种文体的特点,不能写“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文

在写作能力“综述”中,“常见应用文”修订为“常见体裁的文章”,可选择体裁的外延扩展了。这说明高考作文不再限制文体,考生可自选文体,除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诗歌、戏剧等方式也可运用。这对于在文学写作上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学生备考时,要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比如抗雪灾、北京奥运和2007—2008时政热点等内容。去年考察的八艺节就是个很好的结合实际的例子。这方面做好准备,可以让学生在看到题目时,不至于慌张,心理上没有准备。这些年,作文题目非常强调时代性和学生个性。现实生活中要学习积累材料,关注生活中的热点。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题材都可以很好的利用。重视书写规范。对于写作的书写规范,今年的要求相较于去年有很大变化。去年的考纲中要求是注明错三个字扣一分,扣满三分封顶。今年则是语文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

考生平时要全面训练各种文体,注意一些自然、人文科学的新闻以及一些前沿科技成就。此外,时下学生因受网络语言影响,在作文中使用大量不规范的生造词和语义掺杂不清的语句,这一要求表明,考生如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

4、回归教材:

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教材提供给我们词语解释和用法、文学和文化常识、写作格式、素材运用等知识和能力。尤其是文言文,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试想,如不熟悉教材,这些题目又怎么能答好?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3/5089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