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教案中心>>语文教案>>语文其它

语文:4.2《鸿门宴》教案(1)(苏教版08版必修3)

资料类别教案

其它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教材版本苏教版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一

上传人程老师

更新时间2009-5-25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