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教师心理早衰”2008-11-21 9:37:00 阅读 参与讨论()

一个教师的职业心理活跃期在什么时间出现?这个时间能持续多久?什么方式可以激活职业心理活跃点并延续教师的职业生理活跃时间?这是笔者新近一直在思考的几个问题。

有位教师在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任教,已有九年教龄,跨入而立之年,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了,教学技能技巧较为成熟了,教学效果较为明显了,教学厌倦心理较为强烈了,教学吃老本心态初露端倪了……

原以为仅仅自己有此种心理,在与同事的交谈中,30—35岁年龄段的同道基本上都有此种思想,归类后,发现了这么一种趋势:(1)这种心态一般出现于教龄8—12年间;(2)越是教学方面出类拔萃者,此心理出现的时间越早。

探究其原因: 

1.由于教学自身的规律,教师成长需要较长的实践。当前高中评价一个教师最起码的标准是能否胜任大循环,即胜任高三年级教学。而一个大学生成长基本上需要一个“2+2+1”(“2”指高一、高二两年的基础年级教学,“1”指高三毕业班的教学)模式,需要5年时间。

第6年留在高三年级,则证明是同龄人的佼佼者,而要成为补习班的老师,需要在高三应届三年以上的锻炼。即使上了补习班,面对年富力强的众多精英,作为这一阵营的新兵,还须努力奋斗。

这样,在不断的努力进取中,十年左右的时间过去了,奋斗的结果是:成为群体中真正的骨干,奋斗目标最终实现。未来要争取的,似乎只是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这仅需要时间,而非能力。

教学方面的奋斗目标缺失了,兼之有功成名就的思想,“现在,工作干好与否,只是态度问题了,不再是我的能力问题了”“没有人能否定我的存在价值了”,成了许多“骨干们”不努力的托词。

2.“学而优则仕”,“教而优”亦然。但一个学校的教学精英不少,行政职位有限。“骨干们”自认为付出很多,“焦大”心态十足,难免令人生厌。在仕途无望时,先是彷徨、失落、苦闷,继而牢骚满口,结果呢? “未在平和心态中进取,而在牢骚满腹中止步、倒退。”

3.成长环境越好、成长速度越快的教师,在自我价值得到大幅度认可的同时,对舞台的要求就越大。他们往往有“庙小和尚大”的感喟,认为个人的能力,可以扭转“学校教学”的乾坤,可惜未有“方丈”的权力。

他们绝顶聪明,又绝顶糊涂。夸大了个人的能力,忽视了集体的作用,或高自标置,或落落寡欢,踯躅不前,让领导、同事对其惋惜不已。

应对策略: 

1.学校要给教师更大的期望值,给他们指出更高远的奋斗目标。 

作为个人发展的外因,学校必须为他们指出奋斗的目标,一旦失去了奋斗目标,教师就会浑噩度日,止步不前。

目标的实现必须有阶段性,太虚幻的目标价值几近于无,让教师能够实现阶段性的目标,并从成功中获得情感和精神的支撑。而目标又必须极富挑战性,让教师永远不停且值得去奋斗、追求。

2.教师应该有自我的期望值。 

①不断学习,做知识型的老师。知识社会,知识急骤增长,陈旧频率越来越快,因此教师凭职前学习积攒的“一桶水”必须时时更新,要及时储备一条知识的河流。流水才能不腐:如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成果、课件制作甚至是一至两门外语,都应是当今教师突出要学习的内容。

在知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再去整合,并在实践中内化,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效果。“生有涯,而知无涯”,每一位教师都应审时度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朴素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②学会反思,作学者型的老师。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一部分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教师能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一点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或不愿去捕捉这一灵感。

因此,并没有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没有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只是让这些灵感昙花一现,这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轻视,也无法让别人来承认你的劳动价值,当然,也就无法体现出教师的创造能力。

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并形成文字,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只有树立把教学视作艺术的职业理想,才能调动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也只有树立了较高的职业理想,才能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责任感,才能书写无悔的青春。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