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试卷中心>>语文试卷>>语文高考预测/高考押题

安徽省农亢农场中学2009届高三高考预测卷(语文)

资料类别试卷

高考预测/高考押题 

提供方式校园通专享

下载扣点3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三

上传人lrl

更新时间2009-5-26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安徽省龙亢农场中学2009届高三预测卷

语 文 试 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