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在线留言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学案中心>>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导学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3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资料类别学案

学案导学 

提供方式免费

下载扣点0 (该资料免费下载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一

上传人百变虾

更新时间2014-03-23 16:14:19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 更多

最新资源

基本信息   在线预览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仁政”“民本”的大旗,奔波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止那些“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聚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学习孟子的文章,一要了解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这其中就有孟子。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

特邀主编老师 wangzhong@ks5u.com 点评: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3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资源难易程度:★★★★★★★★★★★★★★

成套相关资源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