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列表
云南楚雄武定县第一中学介绍
浏览:8499次
武定县位于滇中北部,县城距省会昆明75公里,距自治州首府楚雄160公里,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相望。山区面积广大,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悠久,矿产资源丰富。 武定,是罗婺故里。早在宋大理国时期就已是“雄冠滇西三十七部”的古彝族部落——罗婺部。古老的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武定一中坐落在神奇美丽的狮子山东麓孔庙旧址,背倚伏卧雄狮,门对盘龙鸠水,古木参天,翠竹摇曳,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气象独钟,文运永昌。她秉承罗婺灵源,历经七十载的雨雪风霜,伴随着祖国的兴衰,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经过新旧两代知识分子不断求索、默默奉献,用科学文化之源浇灌一代又一代学子,树起了一座千秋伟业的巍巍丰碑。正如校友杨先春所歌:灿灿武中,灼灼奇葩。钟灵毓秀,成就栋梁。莘莘学子来八方,修业进德当自强。鹏飞鲲击,高翔寥廓;春风化雨,沐德含章。博学济世,文教允昌。武定一中桃李芬芳,育才万千谱写春秋! 武定一中桃李满天下,校友遍神州。为传承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校70年来,共毕业初中152个班,高中179个班,毕业初、高中生18550多人,师范生1096人。他们当中有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陈维仁、国家人事部原副部长张志坚、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全国劳模李发、参加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巴塞罗那残疾人奥运会、92年全国“十佳残疾人运动员”、云南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李梅、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金牌获得者陈海琼……更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默默地奉献着。 武定一中校园占地128亩,建筑面积23500平方米,固定资产1900万元。属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是云南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 日月经天,是星球运动的轨迹;江河行地,是河流运动的轨迹;开创伟业,教书育人,是武定一中播散情怀、释放生命的行为轨迹。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岁月如歌。1936年诞生于战争和动乱期间的武定一中,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她带来了优良传统,人文精华。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渲染了罗婺大地,带来了无边风光。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武定一中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人为本,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保持特色”为理念,以构建“和谐武中,活力武中”为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提升武定一中的办学实力。武定一中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越来越美,教学质量有了新的突破,真正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古老名校又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2000年,随着武定县“普九”目标的如期实现,高校的连年扩招,为了突破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教育投资的重心转移到了高中教育上,在硬件、软件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8月,武定一中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武定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绩效工资、后勤社会化为主要内容进行改革。白志祥通过全县校长公选,成功地竞聘武定一中校长。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也作了调整,学校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以白校长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州、县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教育改革的使命感、急迫感和责任感,以“愿改、真改、敢改、会改”的“四改”精神,与时俱进,积极稳妥的推进我校的教育综合改革。狠抓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强化学校管理,同时加大情感管理,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广大教师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工作,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了工作效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功能和保障作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学校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要求,围绕团结、继承、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抓住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师队伍三个关键因素,在办学理念、教职工聘任、绩效分配、后勤社会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学校发展规模、班子建设、骨干教师培养、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更新的举措。拓宽投入渠道,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激活用人机制;注重规模与效益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全局,始终依靠广大教职工,把构建和谐校园,充分激活武中人的积极性作为第一要务,搞好班子、教职员工、师生的团结,最大限度的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真正感受到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快乐。 通过综合改革,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创新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调整教育资源,突破高中“瓶颈”,使武定一中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真正办成了人民满意的教育。